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来源:谈天说债
二毛说,上周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一位自称是XX城投的人,核实了二毛的机构后,说当前企业资金紧张,希望他们不要回售持有的该企业的私募债,并暗示如果强行回售的话,可能会导致企业债券违约。
是的,年发行,那年交易所公司债大跃进,很多非上市民企和城投平台发行了大量3+2品种,如今都到了欠债还钱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局面:
发行人和主承的博弈。
我们不少发行人特别是中西部区域的债券发行人,在债务扩张的年代确实融了不少钱,AA的平台三年期一度发行利率在4%以下,但他们的经济金融思想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貌似还跟他们区域经济一样落后。
从过去的几次技术性违约,到他们接待投资人路演,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不少发行人领导,回答问题磕磕绊绊,逃避问题,你在底下听着都很着急。
要是被问急了,他们会说“上面会救我们,我们是国企,怎么可能会违约?”
有时候去地方调研,代为回答问题的很多是主承同志,而不是发行人自身。
作为发行人跟资本市场对接的纽带,主承机构承担了大量的责任,但这几年随着竞争加剧、行业变迁、人员流动,主承机构也鱼龙混杂。
应该说给投资人打电话要求不要回售,背后多少是主承机构的意见。
发行人和投资人的博弈。
不论谁给发行人出的招,既然能够给投资人打电话,多少还是说明发行人确实是面临着兑付压力,至于缺钱多少,这就是双方之间的博弈。
发行人多大程度上能够让投资人明白,目前很缺钱,如果大家都要回售,真可能把企业逼上违约的绝路。
而投资人需要明白,发行人缺钱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万一确实缺钱而发行人自身并搞不定,强行回售导致债券违约,给单位和委托人都不好交代。
毕竟踩雷所带来的声誉压力,对很多机构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这背后还有个信仰的问题,真没钱了,地方政府会不管吗,能不管吗?敢不管吗?
毕竟去年几期看起来岌岌可危的城投债,最后一刻还是带来惊喜。
但是哪怕延迟一天兑付,所带来的压力,很多机构亦无法承受,那种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的感觉,一些老司机再也不想体会。
但又换句话说,城投本身就是政策债,给发行人一点时间,说不定两年后又是一条好债,然而你真翻看那些报表和地方债务数据,有些区域真是走上不归路。
投资人之间的博弈。
不同投资人,其负债端的风险承受能力、稳定性、期限各不相同,进而会衍生出不同的选择结果。
如果有投资人因各种原因必须选择回售,而另外的投资人担心违约压力,没有选择回售,那可能的结果是,发行人会想尽各种办法,优先兑付选择回售的债券,而后期的兑付压力,全部延后至未选择回售投资人身上。
不同的投资人不见得能够互通有无,这是一个背对背的博弈。当然有些有心的老司机,会私下寻找共同持有方,或者通过主承同志打听,最终组成联盟。
然而不同投资人之间,又分为不同风险偏好的类型。比如公募和私募、自营和资管,机构在面对不同的资金约束、风险约束、声誉约束、激励约束下,所做出的选择往往差异非常大。
主承和投资人的博弈。
主承同志各个都是一把好手。
当然上面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如果不回售,后面票面利率调整的幅度,调整的幅度是否能够覆盖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担忧。
但很多时候,发行人打来电话所带来的恐惧已经显著超过票面利率上调带来的喜悦。
在做决策的时候,调整后的票面利率已经不是影响最终结果的最重要因素,而是一味自我安慰剂。
当然也有些对于自身的优势不太自信的企业,比如涪陵那位。
二毛最后说,他还是比较庆幸,因为据传有老司机接到自称是X市市政府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