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邓海清,陈曦
本文来源:海清FICC频道;作者:邓海清,陈曦
年8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亿元,比当日到期量多亿元,操作利率3.3%,与上期持平。同时开展7天逆回购操作亿元,操作利率2.55%。
一、央行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保持定力,市场降息预期一再落空
市场对于中国央行降息预期较为强烈。从外围环境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降息潮此起彼伏。仅在美联储降息后,便有中东三国(阿联酋、巴林和沙特)、中国香港地区、巴西、新西兰、印度、泰国、菲律宾、秘鲁等多个央行跟随。从内部经济数据看,7月社融、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数据不及预期,市场预期央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加码,将会降准降息进行对冲。
在时间窗口上,美联储7月议息会议结束后,市场曾预计8月初中国央行会降低7天逆回购利率,但央行并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8月12日,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政策利率与上次持平,市场降息预期落空。接下来便是8月15日的MLF操作,市场预期央行会降低MLF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降;甚至预期央行会开展TMLF操作,并同时调低MLF和TMLF的利率。从结果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定力”超乎市场意料。
央行今日公开市场操作超出市场预期。受欧美隔夜债市大涨、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程度加深的影响,今日早盘债市开盘大涨。但央行操作公布后,十年国债收益率重新回到3%上方。
从经验规律看,每月的月初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利率是当月的低位。但8月份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并不低,是今年以来各月月初水平的最高值。
二、稳增长的“金钥匙”在于宽信用,不应再存“宽货币”迷思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显著提高,政策保持定力的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我们在《债市“冷”提醒:中国央行真的会追随美联储降息吗?》等文章中已经指出,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分化非常普遍,特别是中国货币政策周期完全取决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年以来已经形成了四个宽松周期、三个紧缩周期,而美联储则只有一个宽松周期、一个紧缩周期,中国货币政策相对美国具有极高的独立性。中国央行并非像小国央行那样,只能被动跟随美联储。在判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时,给予海外因素过高权重,可能更多出于情绪而非理性。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央行稳增长“不走老路”,不会通过货币宽松、全面加杠杆、大搞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回到“负债驱动繁荣”的旧轨道上去。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狭义流动性宽松面临多重约束:
央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