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分别就我国当前宏观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等发表演讲,并透露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投资前景。
资本市场
促进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
刘鹤: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结构,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
易会满:把不该管的坚决放权于市场,把该管的管好、管住,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完善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在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中国应大力推进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未来将主要侧重以下三方面: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在总结科创板、创业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完善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强化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支持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市场融资渠道。包括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稳妥推进期货衍生品的市场创新等。
推动资本市场开放在完善内部市场改革体系的同时,也要提升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方面促进国内市场创新发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吸引海外机构和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提升市场活力。
货币政策
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
易纲: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
为应对疫情冲击,今年来央行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对于下一步的定调,央行给出了以下信号:
政策稳定是关键货币政策的总基调是稳健、灵活适度,目的是确保市场和流动性的稳定。无论市场形势和经济增长如何发展,这一目标是不会变的。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和“调整宏观杠杆率”。一方面是未来配合债券发行等因素,会更多地与财政部一同考虑期限因素,因此需对收益率曲线做出适当调整,另一方面,为宏观杠杆率上升设立上限,确保整体经济稳定发展。
与潜在产出挂钩货币政策要更多的考量市场因素,与潜在产出挂钩。这一挂钩不是与央行自己研究的潜在产出,而是要挂钩GDP的名义增速。
金融改革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郭树清: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现金融的普惠性目标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必须坚定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潘功胜: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治理机制。继续加强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并制定工具启用、校准和退出机制。
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多国采取货币超发政策刺激经济,这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国政府高层对此情况也是十分担忧,因此,我国应坚定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全力解决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将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
因此,接下来我国将进一步丰富金融主体,培育中小型、综合经营型、特色型的专业金融机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为金融市场发展保驾护航。
信号背后透露这些投资机会
刘鹤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正在出现新趋势。而这也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
加强民生领域投资满足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人均GDP向更高水平迈进,中等收入群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蕴藏着巨大消费潜力,投资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化,满足人的基础性且高质量需求的供给体系正逐步优化。
加强绿色能源领域投资疫情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始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环保产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强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未来金融生态。企业界、科技界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也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